只有當學生可以這麼無聊,
在找資料的同時還可以翻一下學者們的comment,
原本想摘錄一些出來,
但真的字斟句酌都可以好好思考一下。
最近得每天都很吵,
新聞很吵,
馬路很吵,
心很吵。
昨天去國圖找資料的時候,
好奇心驅使我去測拍靜坐的過程,
新聞鏡頭之外一切很和諧。
甚至有點像拍片現場,
一排SNG車在馬路邊,
一排攝影機在靜坐群眾後面,
記者們整理新聞稿,
一邊順稿子,
一群穿黑色T-shirt的靜坐群眾做在地上吃東西聊天,
有外國人、有小朋友還有小黑狗,
主持人在前面宣布一些民生所需的事情,
像發便當、睡袋、流動廁所….。
還有我這種觀望的民眾,
有一點感受到媒介真時與社會真實的距離。
然後我覺得他們還有下一步動作會很久就走了。
一邊走一邊聽路人聊政治,
帶著查好的資料,
一邊習慣孤獨,
一邊享受簡單,
一邊回家。
沒有心情,
沒有情緒,
只有當下的感受,
卻像失去了甚麼有點小小失落。
Quotation:數位時代Column/Economic with Emotion/總主筆:詹偉雄
「簡單」這概念看似易懂,
其實卻很複雜,
裡面包含眾多難解的因素。
或許是我們經歷了許多「不簡單」的痛苦,
才讓我們領略出簡單的意涵。
然而什麼是「簡單」?
這時我們會發覺要解釋簡單非常困難。
這十年間我們並不是感受到簡單有多美,
才使我們擁抱這概念,
反而是我們經歷了許多「不簡單」的痛苦,
從而領略了簡單的真理感。
第一個不簡單,
是由「扮演」、「表演」所建構的「虛假」(pretentense),
美國社會學家Goffman在60年代就指出:
現在人的生活既有「前台」,也有「後台」。
人們在前台是順應社會期許而演戲,
但後台則是剝下面具,
貨真價實的進行利益交換與鬥爭,
因為每個人既是演員也是觀眾。
原本「表演」是社會默認、降低彼此緊張的一種普通生活形式,
但當政治人物將它變成一種例行化的交換形式,
或者某些隱密的後台變成一種例行化的前台時,
社會就會產生「不潔淨感」。
而那些人反而成為英雄。
第二個不簡單,
是因為日趨「專業」、「抽象」的生活,
所衍生的「困難」和「複雜」。
隨著社會的分工化,
我們不免都成為靠某個專業謀生的專家,
但生活卻也高度依賴其他專家。
在承平之時,
各專業的人建立自己的「行話」系統,
將自己鞏固在「抽像論述」的權威堡壘中,
一但危機之時這些抽像論述又成為卸責諉過的工具。
因而我們怎麼也弄不懂「連動債」和「三聚氰胺」時,
我們會開始擁抱「單純」、「單一」、「原貌」,
那些透過這些直觀判斷可具體感知的產品與服務。
這就是困難與複雜所催生的簡單Authenticity。
第三個不簡單,
是「過量」所帶來的「累贅」與「遲鈍」感,
我們生活中滿盈著供給過剩的物質,
重複的名嘴爆料,
相互抄襲的娛樂節目橋段……,
我們開始偶而的希望家裡的東西少一點,
心靈的空間因而大一點,
可以學著和自己的偶然心思和悸動對話----透過「簡單」這個程序,
讓自己和社會拔河的過程中,
找回一點「主體性」,
也就是找回「自己決定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」。
Wind
- Nov 08 Sat 2008 22:11
The power of 「簡單」